▲罗伯特·奥布莱恩(左一)26日在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(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)举办的一场活动上表示,美国在全球舞台上对抗中国面临的挑战“几乎是压倒性的”,他称“我们面临的来自中国的威胁更甚于冷战时的苏联威胁。”
事实上,特朗普在2017年入主白宫初期,由于首席战略师史蒂芬·班农(Steven Bannon)、白宫贸易顾问彼得·纳瓦罗(Peter Navarro)、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·莱特希泽(Robert Lighthizer)、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约翰·博尔顿(John Bolton)和罗伯特·奥布莱恩(Robert O’Brien)等保守派顾问相继加入特朗普执政团队,“脱钩派”迅速成为美国行政当局主流。他们将美国视为全球化发展和相互依存关系的“受害者”,主张美国政府推行战略收缩,甚至回归孤立政策。他们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美国的“严重威胁”,认为中美贸易往来是零和博弈,主张切断与中国在经贸、科技、人文等领域的联系,强行“脱钩”。然而,特朗普执政初期在班农、纳瓦罗等“脱钩派”指引下陆续推出的对华政策举措,侵害了美国传统上与中国深度接触的全球主义者的利益,特朗普政府在与美国产业界、科技界等战略界互动的过程中不得不调整其对华政策,并最终改采以“武器化派”为主、“脱钩派”为辅的政策思维,这是“武器化派”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。
“武器化派”的兴起,也与“接触派”的迅速边缘化密切相关。中美建交以来,“接触派”(注:对华“接触”[engagement]在美国对华强硬与对抗的政治氛围下,日益有悖于美国内的“政治正确”,以往强调与中国交流、对话与合作的战略人士如今以对华“稳定派”[stabilizer]或“竞争性共存派”[competitive coexistence]等面目出现。本文为讨论便利仍采用“接触派”指涉这一群体)长期占据对华政策主流位置,前助理国防部长、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·奈(Joseph Nye),前助理国防部长、哈佛大学学者格雷厄姆·艾利森(Graham Allison),前副国务卿、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学者詹姆斯·斯坦伯格(James Steinberg),前代理助理国务卿、耶鲁大学学者董云裳(Susan Thornton)等智库专家与高校学者都是“接触派”代表。他们高度肯定相互依存在缓和中美紧张关系、化解潜在冲突和引领全球发展的积极作用,时至今日他们仍主张深化中美相互依存关系、维持两国各领域接触。在中美关系至今仍无实质性好转的情况下,上述政策理念在美国战略界所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石家庄天鲲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,本文标题:《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对美国对华政策影响研判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